步线行针,计出万全 ——江南大学设计学19考研 一战考研经验 李浩东 前言 在确定考研计划甚至是决定考研之前,要对“每个人的基础条件和起点各不相同”这一论断有清醒认识。 无论是原生家庭的经济背景、教育背景,还是个人在各学科素质上的优劣与否,这些都仅仅是作为个人发展的客观条件而存在的。在对这些客观因素分析时,应减少主观臆想上的判断,切忌妄自菲薄又或是好高骛远,而是要对于每个决定广泛请教、勤于实践。 在此基础上,前人的经验则仅具有参考意义,比起记忆他人“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分析他人“为什么这么做”,更重要的是分析对方行为的动机、条件与目的,再根据自己的条件进行调整、完善。 如此,才能做到对前人经验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对此充分加以利用。 目录
分析阶段 一.个人情况分析 4 二.寒假实践分析 4 三.院校选择分析 5 备考阶段 一.基础阶段:3月至6月 8 1.政治 8 2.英语 8 3.设计理论 13 4.手绘 14 5.生活 14 二.强化阶段:7月至8月 14 1.政治 14 2.英语 14 3.设计理论 15 4.综合设计 19 5.生活 19 三.调整阶段:9月至11月中旬 19 1.政治 20 2.英语 21 3.设计理论 22 4.综合设计 24 5.生活 24 四.冲刺阶段:11月下旬至临考 25 1.政治 25 2.英语 25 3.设计理论 25 4.综合设计 25 5.生活 26 临考阶段 一.各科临考经验 27 1.政治 27 2.英语 27 3.设计理论 27 4.综合设计 27 二.期间生活经验 27 1.户外出行 27 2.作息饮食 27 3.心理状态 28 结语
分析阶段 一.个人情况分析 我本人是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5届学生。在19考研中跨考设计学科这一决定对我个人、家庭来说,均是一次相当大胆的挑战。 就我家庭而言,我自己的原生家庭并非稳定的中产阶级家庭,教育背景也仅仅局限于理工科。同时,将其他几个较为亲近的家族旁系一并看来,没有一人是对设计甚至是艺术领域有所涉及的,这也导致了家族整体在这一领域的眼界存在局限与偏见。不过,由于童年时期父母带我对各种文体项目,如钢琴、二胡、拉丁、国画、水粉等,均有过短期的尝试与学习,我的相关素养仍是存在一定肤浅的基础的。 就我个人而言,大学前选填志愿之时,因分差而错过了建筑设计,也因眼界而错过了工业设计,最后选择了地处南京而具有一定的地理优势的南京理工大学,并选择了其优势学科之一——材料学科,即一门偏于科研与研发的、多学科领域交叉的工科学科。 在大学期间,得益于大城市带来的丰富视野,我开始深入理解了社会阶级分层与职务分工,并对整个社会环境以及自己的位置开始了思考。同时,因为对于工科学术氛围和专业前景的不适应,我个人对于本专业仅保留对其前景的眼界,转而将大量的时间用在阅读和自己的个人兴趣——手绘上。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我一方面着重提高着自己的思想深度并弥补眼界,一方面着重提高着自己对手绘造型的敏感度,而打算将其作为日后主要的业余生活。 在错过了转专业的机会,失去了保研的可能后,直到大三上学期经学姐的提醒,我才恍然发现自己还是有机会走上自己期望的设计之路的。 如此,通过各种人际关系,我开始了自己的资料收集过程。一是向本校设计学院副院长了解了他的考研经历和其手下学生的发展路径,从高校老师的角度来了解设计专业;二是向南艺相关专业的同学请教并让其介绍了自己身边同学的发展规划,从高校学生的角度了解设计专业;三是向已经步入社会的从业者请教相关的业内状况,从企业设计师的角度来了解设计行业。 在对整个设计专业、行业有个大概的认识了之后,我选择了“考研”这条路来作为我跨入其中的通道,并选择了其中我更能适应与发展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在多方咨询和推荐下,我选择了“南京厘米手绘”作为前期深入了解的渠道。 二.寒假实践分析 寒假阶段在“厘米手绘”的学习过程可以说真的很关键。一方面,长达近一个月的学习与生活让我深入体验了设计与艺术的氛围,这补充了我的世界观与眼界;另一方面,我通过集训认识了各式各样的人群:无论是从业或是读研的师长,还是正值备考复试的前辈,又或是同期的有较好专业基础的同学,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提供着独特的信息,这对我无疑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分析参考资料。同时,寒假的学习也奠定了之后学习的侧重点与基础。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对自己的大概情况、条件与志向有个清楚的认识,要弄清楚自身和专业、行业的相性不足在哪、差距在哪。 举例来说,有件事情让我印象深刻:在对“音乐会”主题进行手绘表现时,在别人的作品当中出现了诸如“宇航员”、“马”等构成要素,这对于当时的我是难以理解的——这些元素与主题并不存在联系,为什么大家要摆上画面呢?仔细思考之后,我得出了结论:我自身为工科生,主要由理性思维主导,当我决定画什么时,出发点往往是“要素为画面内容服务”,强调元素内部的逻辑性、目的性;而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其出发点是“要素为画面形式服务”,强调整体画面的表现力与氛围营造,因此才会出现对“具备存在上的合理性而非逻辑上的合理性”的元素选择情况。 这种差异对个人来说并非是限制、约束,而仅仅是一种现象。在这种差异中,我所要思考的并非是思维模式的转化和取代;如何取长补短,在弥补自身表现力不足的同时又保持事物内在联系的逻辑自洽,做到科学思维、艺术思维的融合,从而体现出我自身的个人特色——这才是我应该考虑的,也是每个备考生应该注意的。 三.院校选择分析 在对个人情况进行分析,以及信息收集、实践验证的基础上,就可以开始进行目标院校的选择分析了。就我个人来说,大概选取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个人意愿。一方面,在院校类型上,因为原生家庭带来的观念上的局限,我比较倾向于传统意义上的“985、211”类院校,即使在了解到设计、艺术学科可能更看重老师的情况下,我也仍然没能自信到逃脱这种刻板印象的束缚;而由于自身对于设计的热爱与野心,我也不愿意选择强势学校的弱势专业,故而决定选择更加折中的方案。另一方面,在院校氛围上,我倾向于既具有理科氛围又具有人文艺术氛围的综合性院校,倾向于在其内部的交叉性、包容性氛围下学习;而那些纯艺术氛围、纯理工氛围的院校,我对于前者不是很能适应,对于后者则已经感到厌倦,故而不做优先考虑。同时,在院校实力上,与个人的野心相矛盾的是,我自身存在自信欠缺的问题,故而很尴尬地在跨出这一步的同时却又畏手畏脚,不敢豁出去挑战最前端的高校。 二是个人条件。在寒假的手绘实践中我发现,受个人思考习惯的影响,我自身的手绘作品所掺杂的内容较为复杂,而因能力问题也没法在短时间内化繁为简、分清轻重;同时,因为理工背景等问题,我不擅长抽象形式等相当考察审美性、艺术性素养的表现形式。所以,就应试的角度来说,我倾向于如下选择:一是允许对画面表现提供文字补充说明,二是手绘主要考察具象内容的表现。 三是院校条件。除了前面提到的院校类型、院校氛围、院校实力之外,还需要考虑到的就是院校的地理环境了。地理环境决定了读研期间的交流机会乃其后的就业发展机会,也决定了读研期间所能接触到的展览、活动等其他社会活动的数量与质量。因为我自身性格的原因,我倾向于选择在一线城市附近的较发达地区,这样既可以避免一线城市的生活与竞争压力以及浮躁的社会氛围,又能兼顾上一定程度的交流与活动。 在对种种因素的综合分析之下,我选择了江南大学作为我的目标院校。
图1.3(a) 个人院校分析——表格部分截图
图1.3(b) 个人院校分析——文本部分截图 备考阶段
在确定了个人情况和目标院校之后,就可以据此开始制定自己的专属计划了。而对此还没了解清楚的也不用心急,在暑期之前的准备期、磨合期当中,仍可以对此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分析。下面我将贴出自己的计划与经验作为参考。 一.基础阶段:3月至6月 这一阶段重在积累与磨合相关学科的计划,以及与考上的学长学姐交流经验从而收集备考信息,在确定自身各学科能力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长期计划。同时,依据这个计划开始准备相关的各学科应试材料。 1.政治 在这个阶段政治完全不用担心,可以预先购买整套肖秀荣的资料书等其发货(当中的八套卷和四套卷要在下半年的最后阶段才会发货,对其的应用后文会提及)。 当然,政治并非只是肖秀荣一家独大,应考生也可以根据自身喜好来选择其他老师。就我个人接触过的老师而言,可以总结为“徐涛重理解,腿姐重技巧,肖秀荣牛逼”这样一条经验。可以留心这些老师的动态,但切忌过早开始政治学习而弄错应考重心。
图2.1.1 肖秀荣全套 2.英语 作为跨考生,我自身是从高考的143分下滑到四级520+再到六级的470+,若不是喜欢看英剧、美剧而保持了一定的语感,可能还会进一步下滑。而最终在准备考研时,我的英语能力在周围人当中属于中等水准。每个人情况不同,我也会就不同的情况提出些我的看法。 归根到底,英语这个阶段主要是单词的积累以及阅读的适应,而这也是整个基础阶段的重点。 ①首先就单词而言,基础的用书推荐朱伟的《恋练有词》以及《考研词组恋练不忘》等,配套他的视频课可以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记忆。若是对自己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信心,且对词汇、词组的完整程度有所要求的话,可以像我一样使用《红宝书》来作为主要单词书,对其进行自主规划和记忆。 对于前者朱伟的书,我是在暑假提高阶段使用的,但放到那时未免有些太耗时间了,毕竟朱伟的每个单元的课时长不短,而我最后也没看多少,还是按照我自己的计划循序渐进,所以最好的利用时期是基础阶段;对于后者,因为信息冗杂,若不靠自己分清记忆内容的主次,还不达成全书完整记忆上几遍的话,使用起来是具有一定风险的。 除此之外的书我个人并未使用,所以不下定论。
图2.1.2(a) 《恋练有词》 而除了使用实体书之外,我还推荐“墨墨背单词”这款app,且并不推荐百词斩(其用图像记忆的形式模糊了个人对单词内容记忆的情况)。使用app时一定要做笔记,特别是“墨墨背单词”当中涉及比较性内容的部分,建议截图之后统一整理并写下来。 图2.1.2(b) “墨墨背单词”——个人使用截图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那个阶段,单词的记忆都有以下三个重点: 第一,使用科学的记忆方法,建议按照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来进行规划,这样才能提高效率,提高自身单词的记忆效果。
图2.1.2(d) 个人3月的单词规划安排——截图 第二,使用合适的的记忆节奏。记单词切忌好高骛远,数日完成上千单词的记忆是不切实际的,也许短期的冲刺可以靠得上临阵磨枪,但长期且牢固的记忆需要一个合适的节奏。建议把所要记的单词等分成多个部分与单元,按照艾宾浩斯记忆曲线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循序渐进,不要贪多也不要太少,量力而行。 单词的记忆是个长期的过程,中间不建议中断(违背了计划表可能导致一定的记忆误差,同时也会导致自身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影响后续学习),也不建议对别的计划或是安排朝三暮四(除非你分析出自己的计划真的有问题)。单词记一遍忘了也没有关系,都是这么过来的,多记几遍就是了。甚至是到考前大家的单词的记忆重心都有所变化,这将在后面阶段再详细解释。 第三,使用整体的记忆内容。单词的记忆在前期是切忌孤立来记忆的,一定要结合语境、结合例句,这样才能记得深刻;同时,记忆的内容一定要是整体而相联系的,勤做比较和归纳,这样方能举一反三,形成多个单词的连贯性记忆。前者是提升语感的重要手段,因为到英语水平提高到一定层次之后,你会发现每个词都是在一个核心意义的基础上进行不同语境的拓展的,不同的中文翻译趋势殊途同归。甚至可以说,在语感提升到一定水平之后,你仅需要根据词根、词缀来记住其核心意思,再结合语境即可判断其衍生义。不过,后期在有一定的基础之后是可以单独看看单词和生僻义来记忆的,此处暂且不表。 除此之外,若是自身英语有一定基础的,我推荐另外两本拓展读物:李平武教授的《英语词根与单词的说文解字》以及《英语词缀与英语派生词》这两本书,其阅读的优先级前者高于后者,就备考而言前者就够了(大概,我前一本都还没看完)。考研的单词其实很简单,大部分都是在原有基础词的基础上进行前缀、后缀的变化,以及词根的组合,从而达到词性、词义的变化。在充分了解英语的词根起源与发展后,了解其组合规律后,对待生僻词也不会太过于棘手了。
图2.1.2(e) 李平武教授著作——照片
图2.1.2(f) 个人《英语词根与单词的说文解字》笔记——照片 如果使用的参考书较多,建议整合到一个本子上。考虑到参考书具有一定的重量和厚度,一个小本子是可以方便自,己回顾、总结与检查的。个人使用的是B5大小的活页本,方便对内容进行排序与添加。 ②其次,就阅读而言。我刚开始使用的是朱伟的两本《题源报刊精品阅读》(最后只看了十来篇经济相关的就到做真题的阶段了,所以想要做这个得趁早)。因为英语阅读的选文范围几乎就是《经济学人》、《卫报》之流的外刊,所以朱伟一众整理的这些同刊短文是值得在刷真题之前的准备阶段进行练习来熟悉语感的。同时,就我近日的体验而言,“英语流利说”这款app也还不错,就是要注意凡是app形式的学习软件,在充分利用琐碎时间的基础上,也要进行一定的整理归纳,不要过眼即忘。 阅读在这个阶段不用太过担心,对自己基础不太有自信的可以跟着何凯文走,每天看看微信推送上他的长难句就行。我本人虽然不是很喜欢他的态度,但其作风对于心理不踏实的考生来说确实是很有助力的。
图2.1.2(g) 《题源报刊精品阅读》 3.设计理论 这个阶段可以开始准备并粗略地看设计理论的相关书籍了,对江大应考生来说,即是王受之的《世界现代设计史》、李砚祖的《艺术设计概论》以及何可人的《工业设计史》。 如果对设计史等设计相关理论不太熟悉的话,在这一阶段建议先看教辅书或是学长学姐的笔记、梳理框架。这点尤其是针对于设计史而言。就我个人经历来说,因为一开始不清楚文科的史论究竟要记忆到什么程度,所以王受之的那本《世界现代设计史》我是从头开始逐字逐句研读的,这也是我失误的地方。 一方面,这样相当地耗时间,我直到暑假下一阶段开始才看完三个单元的设计史,笔记也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而事无巨细地记下,当中有大部分的努力是就应试来说毫无必要的;另一方面,这样的学习方法很吃基础,笔记整理是一定要建立在对全局以及主要线索有个清晰、完整的认识的基础上的,不然一本厚厚的书根本不知道自己该从何读起,又该着重记下、梳理些什么,而身为跨考生的我在没有一定的本科基础条件下更是一头雾水。 总结我个人的失误,这一阶段建议重心放在设计史的主线发展逻辑的梳理上,第一遍根据教辅书如《一臂之力》或是其他学长学姐售卖、转手的笔记来梳理个大概框架即可。在此阶段之后,第二遍则根据这个框架对全书进行选择性的阅读,对知识框架上的内容进行横向补充;第三遍用来检验自己的理解漏洞,考察自己是否有哪块的内容有遗漏;第四遍再依据主要线索将这些零散的内容比较归纳起来。后几个阶段则在后文进行详细说明。 就个人来说,我主张事物的发展总是“由少到多到化繁为简,再整合归一”的这一过程,这对于我的设计史学习主张也是同理:先从基础线索开始拓展,不断添加相关内容来补充完整性,再根据应试等条件筛选掉非必要内容,最后再回归基础线索串联归纳与记忆。 以下分享几个我推荐的可以根据时间线进行初次梳理的分析线索: 第一,政治经济:政权交替与战争(一战,二战,贸易战等),市场消费需求与经济全球化等; 第二,科学技术:功能装饰的矛盾运动,科学艺术的整合运动,工业革命(第一次到第四次)等; 第三,社会意识:工业化立场,民主立场等; 第四,设计运动内部特点:形式要素(造型或者说是结构、色彩、材料、装饰)与思想内涵; 这些线索并非是全部,而是需要大家自行去总结,去解答“他们是为何,又是如何将设计史串联起来的”这一问题。 当然,这一阶段并不需要过于深究,在暑假前能够有个大概框架和印象即可,全书完成一至两遍阅读就行。同时除了设计史,《艺术设计概念》也是需要大体框架的,不过因为李砚祖的表述比王受之更书面化,所以梳理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至于《工业设计史》则因内容的重复性而往后推即可,有时间再看并作补充。 4.手绘 这个阶段的手绘(视觉传达设计)有以下几个任务: 一是消化寒假的学习内容,对其进行分门别类的任务规划,再有所侧重地进行练习,找出自己的擅长领域与不足,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是选择“各领域均衡、慢速发展”还是“先富带后富”; 二是进行素材的积累。这需要事先归纳、分类出自己需要的、擅长的单体素材,同时也需要对大量的特殊场景、空间表现、视觉效果进行学习与临摹。分类方法与侧重点因人而异,就不多做要求。 三是进行进行大量的创意练习与思维开拓。这个阶段可能是应试压力最小的一个阶段,也是思维最灵活的一个阶段,是最容易出现好的构思与创意的阶段——我个人最满意的一张手绘作品就是诞生在这个阶段的6月初。 总的来说,这个阶段主要是奠定手绘上的版面布局、结构与线条表现的基础。至于色彩,若是像我一样色感较差的可以多买些马克笔,多去试色,尝试各种组合,如此来熟悉马克笔的使用与颜色变化。当然,若是寒假有参加集训,这些应该都会熟悉很多。需要提醒的是,这一阶段色卡不要求多精美,清晰即可,后期还要依据个人习惯来进行调整。 5.生活 如果是一战,这个阶段可能还要兼顾学业,很难在固定的时间进行固定内容的学习,所以时间安排与作息就见仁见智了。建议作息规律少熬夜,不要在一开始就逼得太紧。 二.强化阶段:7月至8月 这一阶段重在强化与提升,是整体实力的上升期,是应试状态的适应期,特别需要重视。 1.政治 就个人来说,政治学习建议的开始时间是八月初,具体情况可以进行调整,毕竟我自己也是八月底回校拿到书才开始的。依据我的个人经验,推荐的学习方法是:用肖秀荣的书,听徐涛的网课,做肖秀荣的题。徐涛上课生动,且对很多需要理解的内容都有很好地进行梳理;而肖秀荣自不用说,《精讲精练》必须认真对待、做足笔记,而《1000题》涵盖范围广而精,也是很好的练习资料。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阶段政治是需要做笔记的(徐涛也会在网课中进行一定的指导),我的经验是“马原需要理解,毛中特需要框架,史纲需要比较,思修随意”,可以据此有侧重地进行笔记整理。同时,如果时间来得及,1000题建议二刷,并自备一个错题本(建议是在最后二刷之后开始使用,避免在前期基础薄弱而造成的错误上浪费精力),将1000题直到最后的肖四当中的错题分类记下。 除此之外,徐涛自己的书、腿姐的书等其他教师的教材我未曾接触,不过建议是大家从始至终跟着一个老师,以防止知识焦虑。 此时仍是政治应试的基础阶段,按部就班地根据自己网课、练习的进度推进就行。 2.英语 英语在这个阶段主要分为三种内容的学习: 第一,坚持单词的记忆与查缺补漏。在这个阶段英语单词的记忆时间要开始收缩了,把更多的精力分给其他环节的练习。 第二,开始历年真题的练习。大家一般都使用的是整套的《张剑黄皮书》,可以提前加购。真题当中05之前的题可以拿来当做阅读练习做,应试价值不大,我也没怎么写。05之后不仅题型有变,阅读文章内容与题目的对应关系也有所变化——05往后的阅读文章题目都是按照文章段落顺序递进分布的,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英语真题的做题习惯因人而异,有人在这个阶段采取的策略是分章节针对性训练,有的人如我习惯于从头做到尾。 第三,开始作文语料的积累与模板的塑造。(内容仅针对于英一,英二可以参考我的逻辑)这个阶段可以开始对自己将要使用的作文模板进行大概雏形的塑造了。其中,大作文重在表述的高级上,所以需要花更多的时间积累、整理;小作文重在内容的准确上,没什么太大的可操作性,背背老师的模板然后积累相关话题的语料就行。 作文参考书很多,我自己使用过的则是王江涛、何凯文的参考书,并主要倾向于何凯文。前者的作文范文重在基础性,后者则重在技巧性,对不同环节的结构和不同用词、用语都有一定的总结。在用书上大家根据自己基础情况见仁见智,像我一样都买来后再自己总结结构与归类语料也是可行的。 如果时间足够,建议整理出自己的作文模板。很多人说的多背模板实质上就是积累语料,让自己有话说。但是作文话题是存在一定内在关联性的,机械式地背诵收益很低。以文化话题为例,文化主题脱不开以下几点: 三种问题背景:“传统文化没落”、“外来文化交流、“现代文化腐蚀”; 三种正确立场:“重视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完成文化转型”; 三类解决办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引进外来先进文化,推广优秀本地传统”、“用传统文化为现代文化赋予深厚的思想内涵,用现代文化为传统文化赋予现代的表达形式” 这是我个人在纵向与横向的角度分析总结出的内容。就我个人体验而言,只要在这几个方面事先准备好较为高级的句子,在使用时根据题目侧重加以发挥即可,存在很高的容错率。 每个人思路不同,但根据自己的思维习惯总能找到自己最适应的写作逻辑。趁着暑期还有时间,建议在教辅的帮助下对其进行自主思考与梳理。(我个人最后是11月才开始花了半个月进行整理,虽然来得及背,但是很仓促,对其他环节的计划影响很大。最后手上拿着准备好的5篇模板就直接上了,临考也没什么问题) 3.设计理论 设计理论是这个阶段的重点之一!很重要! 我相当于是9月才开始正式的理论学习,比预定计划晚了两三个月,虽然可以调整适应,但代价太大。接下来我将依据我九月始的学习安排来提供暑期参考学习内容。 在这个阶段,可以参考我前面提到过的对教材的多次阅读方法:(在第一遍的基础上) 第二遍——选择性的阅读,横向补充; 第三遍——检验漏洞并补充,完善理解; 第四遍——归纳整理。 考虑到暑期集训相当多的时间是花在手绘上,故而在集训期间仅要求多读书,加深理解,以文字笔记为主。在暑期集训结束之后,则是要综合整理笔记。我将先在接下来的部分贴出我个人的笔记整理内容与介绍,再介绍具体的方法。 图2.2.3(a) 个人笔记整理内容(总)——电子文档截图
图2.2.3(b) 个人笔记整理内容(世界现代设计史)——电子文档截图 图2.2.3(c) 个人笔记整理内容(艺术设计概论)——电子文档截图 需要先说明的是,我之所以选择电子档,一方面是因为我个人的字迹不利于阅读与记忆,笔画多余而变形较多,会使得我将很多时间精力花在辨识文字上;另一方面,打印下来的电子文档便于使用荧光笔进行标记,(人对图像信息的接收效率是高于文字的,且对彩色图像的反应也灵敏于对黑白图像的反应;同时,字体上,印刷体与手写体的区别方便于体现基础知识与重点笔记的区别于联系)从而更能直观地、系统地进行局部与整体记忆。 ①在此基础上,首先,我的笔记整理内容如下:在梳理与理解的基础上,我的强化阶段的使用笔记有以下三本:
图2.2.3(d) 个人笔记整理——成稿照片
左 各国设计简史(按照国家顺序整理,时间线囊括近代到当代)
中 世界现代设计史(按照时间顺序与运动发展顺序整理) ②其次,我的整理方法如下: 第一,是对于笔记形式的处理,强调规范性与整体性。 ·对于定义、名言等尽可能保留原文; ·对于描述特征的文字,诸如“功能性”、“程序性”、“整体性”等内容,要理解其内在逻辑与意思,一定程度上的描述顺序也需要规范。举例来说,如描述马斯洛需求理论内在规律性时使用的部分描述性词语——“实用性”、“层次性”、“多样性”、“发展性”、“动态性”、“整体性”。我在提及这些特征时便带有了一定的与之相对应的逻辑思考: “实用性”——需求存在基础; “层次性”——基础之上存在分层; “多样性”——各层需求具有特殊性(纵向角度)或者指同层需求表现形式多样(横向角度); “发展性”——存在的这些不同需求其内在排布具有统一的方向性; “动态性”——“发展性”促成不同需求的动态作用与转化; “整体性”——只有整体地看待与分析需求架构内部纵向、横向、静态、动态的规律,才能进一步为设计实践提供合理的、可行的的需求理论基础。 在这样的逻辑上,我才会按照前文的顺序来层层递进依次提及这几个特征。这种规范依据个人习惯而言各有不同,且往往这种咬文嚼字更倾向于在书面化的设计批评当中使用,故仅做参考。 ·对于概念之间的关系诸如辩证关系之类的描述性文字和特征,则可以自己进行归纳总结。结构上各段主题词尽可能保持一定的对仗,这样有所比较的协调而整体的内容是利于使用者接收信息与记忆内容的。举例来说,如提到“设计对需求的的作用”,就一定要思考“需求对设计的作用”;同时,还需要切换主客体关系,考虑到“设计之于需求的意义”与“需求之于设计的意义”。通常意义上来看,前两个问题体现的关系是直接的,往往是一方促使另一方达到某种状态;后两个问题体现的关系则是间接的,往往是一方自身的实践对另一方特征、本质的确证与反反映。 ·建议使用彩色荧光笔进行不同类别信息与主次点进行划记、分类。举例来说,我的不同级数的标题所使用的颜色是在同色系或邻近色系内按照一定深浅规律的来划记的,部分必背的定义等内容则是使用与标题相反的色系使其跳出画面,这样方便于我在大量的文本当中检索自己所需要的内容。 第二,对于笔记内容的处理,强调主次分明。 这主要是针对于设计史而言。因为设计史当中涉及的人物众多,所以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尽可能以应试的思路去了解,即在认识一个设计师时提出“这个人的地位是什么”、“他的设计思想与风格与时代发展的关系”、“他的某项作品是否具有提起的价值”等这些问题。因为江大的考题几乎不会单独从一个设计师自身的资料考察起,而是考察打的主体与关系,所以我们对设计师的提及更多地是基于他们在那些主要线索当中的作用和地位。 举例来说,对于雷蒙德·罗维,我们仅仅只需要知道他所说的“最美丽的曲线是销售上涨的曲线”这一观点对美国商业化设计风潮的反应,而其更多地个人信息与作品则显得无关紧要了。当然,若是在理论性内容的描述上不太擅长,多记些例子来凑字数也是可行的。 这一块我所提及的方法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受我自身理工科背景影响较深,故仅做参考,切忌生搬硬套。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4.综合设计 在这一个阶段,手绘练习要开始向综合设计练习转变。我个人经验(视觉传达设计)如下: 第一,分清楚不同类型的设计内容要求。如信息设计、招贴设计、包装设计等,分清楚每种设计类型需要什么元素作为画面构成,有哪些硬性要求是必须遵守的。 第二,确定江大的应试要求,依据其要求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如江大因为每年应试人数较多,故而初次审卷时摆在地上的画作也较多,内容也层次不齐。这时,如何通过抢眼而有不显浮夸的色彩、创新而富有张力的构图来“吸睛”,这都是需要自己结合自身能力基础所要考虑的事。 在这个阶段,重在对自己过去积累的应用,可以大胆放心地去试错,离开自己的舒适区而去尝试不同的表现内容。能嘱咐的不多,关键靠自己练和总结。 5.生活 首先,在暑期去向上,大部分暑假应考生都会参加集训,毕竟这样的环境才适合提高。很多人像我一样在暑期选择去院校所在本地的培训机构学习,说实话,我是有些后悔的。倒不是说不应该去,而是去错了时候——若是基础牢固倒也无所谓,但若是指望获得较大提升,还是建议在“厘米手绘”学习。毕竟大部分的培训机构进行指导的多是研一学长学姐,他们虽然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但并不具备解决能力;想要指出问题的同时又要得到解决方案,则依赖于经验老道、勤于实践的教师了。而那些“地头蛇”式的培训机构,则可以在国庆期间当作应试的必要程序去收集当地应试相关的信息,去结识本校的学长学姐。 其次,暑期因为没有其他的事务困扰,故而是形成长期的、规律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最好机会,一定要把握住,尽可能与自己的计划相磨合。 再次,暑期的天气适合锻炼,一定要有一个较好的身体素质。不要像我一样在11月底因为长时期感冒导致学习计划中断,并最终使得心态崩溃影响后续学习。 三.调整阶段:9月至11月中旬 1.政治 在这个阶段,政治的复习方法仍是一样的,即像前文所说,针对不同部分进行整理和刷题回顾。 第一,基础知识点学习用书。这时的重点仍是为选择题做知识积累,分析题的准备可以往后拖,甚至是最后十来天只背《肖四》都没太大问题,身边也有学姐最后一周只背了《肖四》还考了74分。如果希望保险一点,可以关注徐涛的公众号,参与徐涛的30天背诵计划。在此,除了全套肖四外,我还推荐徐涛的两本小书:
图2.3.1(a) 徐涛《考研政治冲刺背诵笔记》
图2.3.1(b) 徐涛《考研政治考前预测必备20题》 就这两本书而言,前者是基础性的知识点总结,几乎涵盖了所有知识考点,相当于肖秀荣《精讲精练》绿色部分的浓缩内容,并且还有徐涛自己整理的比较知识点,如“社会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的关联”等,以及“各时期土地政策”、“各阶级革命性质与内容比较”、“中共所有重要会议”等内容。这些都是相当实用的,不过建议前期在听网课时就自行整理,这样更能加深印象。不过它较之肖的《精讲精练》内容要少一些,毕竟是依据徐涛自己的理解制定的,所以如果不放心的话可以拿《精讲精练》来补充。除了选择题知识点,其内部也有标记为分析题的部分,在《肖八》、《肖四》、《徐涛小黄书》出来之前是可以先开始背的,加深印象。对于后者这本《徐涛小黄书》,则一般是在肖八之后、肖四之前发售,虽然说是20题,但其实是20个大块,每个大块分为好几个方面的小题。建议是在《肖四》出来之前有选择地背,能背多少背多少。比如往年的马原就很难压中题,多积累些语料让自己有话说也是比较好的选择。 第二,选择题刷题练习。肖老的《1000题》建议10月底至少刷完第一遍(大家一般这时候都能开始刷第二遍了)。《肖四》、《肖八》较晚才出,所以在这之前,有能力的可以把市面上大部分的政治选择题都弄到手刷刷看。当然,并不是所有人出的都好,我就从别人手上拿到过不怎么样的题目。就我个人经历而言,我还刷了徐涛的《八套卷》,他的这本试题卷当中,选择题的出题思路是检查应考生对细节知识的辨析和对语言规范的熟练程度,重点是看你理不理解而不是懂不懂,适合有一定基础的;基础不牢的则建议多看《精讲精练》、《1000题》把基础的知识巩固了为先。 第三,实时资讯。徐涛、肖秀荣、腿姐(我同学关注了,我只从他那听说了些信息)等老师的微博、公众号建议关注下,及时了解老师的规划和安排,还有一些补充知识点与调整。这时候很多老师都会有网课与直播,有条件的就报;因条件限制也不用急,很多视频是有流出的,不过不保证实时性和完整性。 总的来说,这一块跟着大潮流复习没太大问题,但建议不要减少政治学习时间去补其他学科,毕竟政治的备考、强化与冲刺阶段是下半年末期的核心,不要弃帅保车、本末倒置。 2.英语 以我个人为例(英一),我在这个阶段每天保持基础的半小时单词与词组记忆,两小时真题客观题(或解析),一小时作文模板整理与背诵。具体来说如下: 第一,单词记忆。这个时候切忌将大量时间花在单词基础上。前文我有说过,在这一阶段,随着真题阅读的深入,单词记忆的重心会发生变化。一方面,多刷真题就能熟悉那些常用词,如“individual”、“revenue”等书面化、专业化用词,前期可能因为不常用而不熟悉,后面天天见了也没有必要再去刻意记——若是语感上来了,你可能会出现“不知道用正文描述这个词,但是可以用英文情景来描述”的现象。这是正常现象,是语感上升到一定程度而在进行思维上的同化,是正在突破的迹象,故随遇则安即可;另一方面,需要强调的是,考研阅读生词量的多少(非基础词)对阅读与做题并没有太大的影响。阅读做多了,完全可以通过前后文大概知道什么意思。 第二,真题练习。每个人习惯不同,就我个人而言,我在这时候侧重的主要是客观题的练习(完形填空、阅读、新题型),做的时候是在两小时之内从完型开始一直做到翻译(顺手写了)。 ①首先,题型应对上的个人经验: 一是完型填空。完型的错误率是很高的,这不仅是单词、词组积累不足的影响,还有句子残缺对个人理解的误导。这时候不要急,所有的卷子一刷时,刚开始错一半都是正常的;我直到最后的几张卷子一刷时,即使完全看懂了文章,也还是会因为僻义、用法等问题错5个左右。万幸完型分值低,故而慢慢熟练即可,熟悉熟悉空缺处在句子当中的位置与作用,积累些常用关联词。 具体的做法因人而异,很多老师也有相关的技巧性总结,故不再赘述。 二是阅读。阅读是重中之重,很多人都有提过“掌握阅读就是掌握了考试”的说法。阅读的积累练习方法我前文也有提,如果经历过那个阶段,那么真题的这种阅读类型应该就很熟悉了;如果没有也没问题,多做了真题也就熟悉了。一方面,文章段落排布一般与问题顺序相对应,像我做阅读时,先读文章第一段,再读第一道阅读题,我就知道这篇文章的主要核心内容是什么了;在这基础上,也可以,通过将问题与段落相对应,来划分清问题所要求理解的内容范围,在此之外的也就没那么重要了。另一方面,就应试的角度来说,阅读题的选项也有一定的规律:每道题几乎都是两类以上选项;每种选项的分布一般都是“ADCAB”、“DCBBA”、“DCBBC”等类型,一般不会出现三个相同的选项相连的情况(15还是16年来着出现了唯一一次特例,即类似于“DBAAA”的类型),多数相同的选项只会两两相连或相邻。后者可能看起来很玄学,其实和人的心理相关,是一种类似于潜意识上追求生存空间上的稳定感、距离感与安全感的行为;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考生要明白出题人也是人,也存在一定的心理倾向。不过这一点并不是要大家拿来做题的,而是拿来检查的——如果你出现一道阅读五个小题只出现了两种选项,或者三个同类选项相连的情况,那你就要多留心检查一下了。 就我个人阅读做题而言,我一刷主要考察自己是否能看懂文章,二刷在标记生词、短语等基础上考察自己能否理解文章逻辑,三四刷就完全是提升对文章结构、内容的灵敏度了。也许是个人情况,我到后面近年试题的一刷阶段,也不存在阅读看不懂的问题,更棘手的是题中主客体替换、提问范围变换等误导性内容对理解的考察与挑战。 三是新题型。新题型种类不多,最简单的是所填选项与提供选项数量一致的,分清逻辑就行,也没必要通读,主要划记各段主题词与特殊的代词就行,很容易就连起来了;其次是提供选项比要求选项多的,这时候填空型的考察对段落及前后文的理解,排序型的即要求对原文的理解又要求对选项的理解,较为困难。大部分是这些类型,也不是很难,比较麻烦的是如果一错就极有可能导致全错,故而要做到“战略上重视,战术上藐视”。 四是翻译。考察单词基础和对句子的结构性理解,除非有特殊的代词或是难以理解的概念需要理解前后文,一般直接看句子翻译即可 ②其次,试卷应用上的个人经验: 前两次做不建议把选项写上试卷,且建议重心放在05年往后的卷子上,近两、三年的卷子不要提前动,当作阶段性检测来模拟考试。 我自己的话,一刷只用铅笔做题与划记,解析时重在对内容的理解,在卷子上标记生词、短语和难句,并抄到自己个人笔记本上利用零碎时间熟悉;二刷同样用铅笔做题,把那些标记了的仍然不太理解的内容在试卷上注释,并在后续解析时重在对结构的理解;择卷三刷,这是因为各试卷难度层次不齐,如10卷很难是众所周知的,其他的要看个人情况进行选择多刷了;四刷同理,比起考察更像是提高对阅读的熟悉度。 当然,并不是说刷的越多分一定越高,也不是说刷得少分就底,重要的是看个人的使用。如果你一基础较牢,一边就能完全吃透,二刷时你的客观题就只扣10分以内了(除了最后三四年拿来考察的卷子,我按自己的计划,大部分是三刷时才会这样),那其实也没必要多刷了,不如拿05之前或者是《何凯文六套卷》来练手。何凯文的《六套卷》我做过,生词量大,但并不太影响阅读,可以拿来提高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这时候可以开始确定自己的写题顺序和时间安排。时间安排上,我完型、单篇阅读、新题型、翻译都是差不多稳定在15分钟以内,快的十分钟不到就是一篇,后期几乎可以稳定在一个半小时做完客观题加翻译(拿来模拟的18年卷使用了一小时二十四分钟,不算翻译共扣8.5分,17、16也差不太多,说明是可行的),而作文留一个小时绰绰有余了(模板背得牢半小时左右就能写完)。做题顺序上,考虑到分值问题,大部分人选择的做题顺序是:大作文,小作文,阅读,新题型,翻译,完型;甚至时间来不及最后完型乱填都不会有太大误差。而我自己则是在写完作文后先写翻译,剩下的选择题按顺序写,故根据自己情况调整即可。 第三,作文整理。如果打算自己整理专属的模板,可以看看何凯文等老师的网课,弄清楚大概的逻辑框架,然后自己收集自己积累的语料、范围对其进行扩充与完善。因为后期背诵内容较为繁重,所以建议整理阶段不要拖太久。 3.设计理论 在这一阶段,设计理论的重点是比较性内容的梳理和概论背诵内容的整理。就我个人经历而言,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设计史的学习。设计史因为先前的基础,在这一时间差不多拿捏得住哪些该记、那些与应试无关这种分寸了。就整理而言,这时候,设计史相关的内容则主要是按照不同顺序,如时间线、装饰意义发展线、立场变化线等来从头到尾进行纵向梳理,并且在特殊历史时期进行横向的比较。建议这时候完成A3大的思维网络,方便自己后期复习。就背诵而言,除了运动特征、影响、意义或是个别特殊的机构、组织、个人需要整段背诵,大部分都是零碎的知识,多过几遍就熟悉了。 第二,设计概论的学习。一方面,对于课本上的内容,要尝试按照不同的问题来进行零碎笔记的整合以及答题逻辑的规范。举例来说,在第六章当中,我向自己提出“试述设计与消费的关系”这一问题,然后划定大概的答题思路——设计是什么、消费是什么、设计与消费的关系具体是什么、为什么要探讨设计与消费的关系等,然后按照笔记内容进行各部分的回答。回答要求与前文同理,强调对仗与规范有利于背诵与理解 (个人教训:答题内容不应过多,像书上只提了几句的“人性化设计”就被我剖析整合了近2000字,虽然考试在答“未来性设计”或者“设计与需求”等问题时均能使用,但就应试的角度而言并不推荐——一是加大了背诵难度;二是实际答题纸为B5大小,我实际答题时可能只写了500来字,这还是在没使用考研尺的情况下,故而需要在保持答案逻辑性、完整性的同时还要在现场进行背诵内容的浓缩,这是相当困难的。) 另一方面,需要多关注设计前端的资讯,如“设计癖”、“logo大师”等公众号,了解些自己本专业前沿的讯息;同时,在校生也要利用学校IP的优势,多利用校园网去查一些相关论文并下载学习,来完善概论内容和逻辑的;还有相关的设计、艺术类甚至是社科类书籍,也是可以拿来参考是自己的表述更加系统化、书面化的。后两者需要花上一定的时间,所以建议早些完成。
图2.3.3(a) 个人“艺术设计概论”答题内容整理——成稿照片
图2.3.3(b) 个人概论相关部分论文收集——截图 第三,概论与史论的互通。这时候要开始磨合史论与概论的知识点,如概论第六章对应于美国商业化设计,概论第七章对应北欧、日本的民族性设计等,这些知识点需要串联、整合,如此才能更方便运用。 4.综合设计 这时候要慢慢开始确定模板了,江大的考试要求在三小时内,故而不画模板是很难画完的。说是模板,其实就是平常各种类型都积累有一定的优秀成稿。能说的就是多练、多想、多交流了,特别是最后一点,多和老师交流才能防止闭门造车走入误区。 5.生活 最后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就是计划!在这个时候,任何一个良性选择都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任何一个错误选择都会放大自己的失误;越是到最后,计划越是要精细。同时,制定计划一定要量力而行,且尽量不要违背——否则会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也许是我个人原因)。 还没到最后冲刺的阶段,所以一定要注意生理上的健康和心理上的稳定,要专心备考这件事,不要对临考和考后的未来过分想象。 心思越细腻、敏感的在这一阶段精神压力很大,学习状态远不如神经大条的。
图2.3.5(a) 个人十月部分计划——照片
图2.3.5(b) 个人十一月部分计划——照片 四.冲刺阶段:11月下旬至临考 在这一阶段,因为前面的基础都已经打好,仅需要按部就班做最后准备即可。 1.政治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事——背《肖四》。这是底线,《肖四》一定要背熟。不过,肖四一般考前半个月才出,每天两、三个小时认真背差不多一周能背熟。在背前和熟背这两段时期,可以参考背诵我前文提到的《徐涛小黄书》和《肖八》,毕竟《肖四》并非年年都百发百中(虽然差不太多),多积累些语料总是好的。 同时,关注老师们推送的时事内容,还有后续推出的押题和猜题(肖老之后在线下课会对分析题范围进行的补充,留意的同时也要保证《肖四》的基础背诵)。 选择题同样不要落下,坚持刷题,查漏补缺。而这个时候,之前整理的错题集、笔记本就显得很重要了。 2.英语 简单说来,单词照常,每天半小时不宜过多;真题照常,隔段时间就进行模拟测试,后一两次建议使用正规答题卡(一般作文书之类的教辅书会送),掐表从头做到尾。作文模板照常背诵,多注意何凯文等老师的公众号,积累各种话题、各种表述的相关词汇,如环境的“green-house effort”,科技的“artificial intelligence”,文化的“cultural integration”等,又如描述性质、状态、影响的语句;同时,也可以看看老师们的押题,自己做做练习。 说实话,这个阶段英语的准备情况几乎是定了的,可操作性不高。 3.设计理论 简单来说,三四天为一个周期,从头背到尾即可,多看看自己整理的思维导图。每个周期结束可以自己模拟考试(试题可以自己出,也可以买),熟悉答题习惯,提高写作速度。 4.综合设计 一方面,对每种类型的设计都需要进行限时的摸底训练,看自己能否三小时内完成。同时,因为江大考试不准带色卡,如果颜色不熟的话可以贴在笔头上;也可以单独挑出各个话题自己比较熟悉的主要色系的笔,没必要在应试中挑战自己不熟悉搭配。
图2.4.4 个人部分色卡——照片 5.生活 和前一个阶段同理,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体状态、心理状态以及时间安排。最后的阶段,除了政治之外,唯一的变量大概就是身体素质了;而时间安排则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内容因人而异,但也需要尽可能精确,尽可能让自己完全沉浸在应试状态里,没时间去颓废和担忧。 需要注意的是,最后阶段要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与考试相适应,该早睡早睡,该早起早起,否则,临时是很难调生物钟的。
图2.4.5 个人最后阶段部分计划——照片 临考阶段 一.各科临考经验 1.政治 第一,前一天注意好好休息,没必要过分担忧,也没什么临时抱佛脚可言。 第二,作为第一场考试一定不要紧张,确认清楚个人信息是否清楚填写了。 第三,考研时一般天气较冷,在开始考试之前记得活动手指。 第四,如果背得熟,是完全有时间使用考研尺的,字迹不工整的可以考虑使用。 第五,第一道马原的分析题是在试卷左下角,因为上方选择题占有一定空间,所以实际回答内容是不足一整张B5纸的。 第六,能扯就扯。《肖四》等往往提供的题目是和实际考试有出入的,注意弄清楚自己背诵的各部分内容核心是什么,考试考的又是什么。实在记不起来背的东西,可以技巧性地去填写相关内容,这一点很多考研老师也会总结,便不赘述。 2.英语 第一,开始动笔之前可以透过试卷背面看到大作文的图画及文字,这相当于再开考之前你就有将近5分钟的时间回忆自己的模板和构思逻辑。 第二,建议先把作文、翻译这种文字性的内容写完后再做选择题,确保全部题目都能写完。 第三,教室里有电子表,注意限制自己的答题时间。切忌在一道较难的阅读上花费大量时间。 3.设计理论 第一,因为是院方自己准备的考试内容,所以会放到信封里让学生自行拆封,记得带好小刀。 第二,和政治同理,第一面上方因为有考生信息、分数之类的信息,故第一道简答题填写空间也不足完整B 5大小。 第三,控制每道题的字数,简答题一小题答一面B5,阅读题一小题答一面半至两面,论述题至少三面。不要像我一样阅读题写嗨了最后时间只够论述题写一面。 第四,因为所有专业卷子相同,所以论述题可以选任何学科的题目。 4.综合设计 第一,画板自备。可以向监考老师申请一张草稿纸和另一张A2试题纸,可以拿来试色(虽然很耗时间)。 第二,桌面和作为空档较窄,很多人会选择站着画,要根据个人情况和前几门考试的实际体验作出调整。 第三,在开考之前就可以拆试卷,视监考老师监管程度不同,这个时候是有机会进行版面规划而提前动笔的,建议静观其变,伺机而动。 第四,卷面上每个专业用的题目材料是同一个,题目是放在一起的,一定要仔细看清楚哪一道是属于自己的题目。 第五,一定要做好时间规划,不求层次感与表现力有多高,画完整张画才是必要的。 二.期间生活经验 1.户外出行 考试主要集中在第一教学楼,靠近江南大学东门,即地铁站附近。平时出行可以使用共享单车,若是赶考时间紧迫,视情况决定是否打车——相当多的家长自驾,车流量很大,堵车的风险很高 2.作息饮食 第一,就睡眠来说:一方面,要保持与前段时间一致的作息,不要因为临时抱佛脚而熬夜,不然会影响次日的考试;另一方面,中午两场考试之间的间隔是两个半小时,视个人住处、餐饮等条件进行合理分配,若是时间紧迫而天气晴朗,是可以直接谁在教学楼门口的大草坪上的。 第二,就饮食来说:可以去第四食堂(江大东南角)换餐票就餐,也可以在住处附近就餐,不建议叫外卖(时间不确定)。三餐一定要规律,特别是早餐——政治和设计理论的答题过程是很好体力的。 3.心理状态 不要在考前过分焦虑意外情况,不要去设想可能的考试结果,重要的是当下的发挥。其实就准备而言结果是已经定了的,考试实质上是这个结果的揭露过程,尽力就行,顺其自然。 结语 总结一下整体的准备过程,大致归为以下变化趋势:
第一阶段重在英语,第二阶段重在理论与手绘,第三四阶段政治是重点。当然这个重要程度是相对的,除了政治之外,其他三门都要贯彻全部备考阶段的始终,尤其是手绘与英语单词,靠的是长期的积累。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一战备考经验与总结内容了,很多地方主观色彩很浓,权当参考即可。
|